千萬別小看「中式英文」的侵蝕力

千萬別小看「中式英文」的侵蝕力

我們在英譯的過程中,淺意識下受到了多少中文的影響。最近的一次校稿時找到一個典型的例子,而且譯者渾然沒感覺當下寫出來的是邏輯不通的英文。



一起來找碴

國外作者寄來一篇有關肺炎病毒的中文投稿,原文是這麼寫的:

「除目前美洲與歐洲是重災區之外,其他開發中國家也陸續發生疫情。」


譯者很下意識直接譯出了這句英文:

“Besides America and Europe being the hardly-hit areas of COVID-19, reported cases also emerged in developing nations.”

👉看單字釋義


重災區被譯成了 hardly-hit areas,看出端倪了嗎?hardly這個字查任一家字典就會知道意思是「幾乎不」「幾乎沒有」。所以hardly hit 自然是指非重災甚至幾乎少有災情。那麼重災區的英文到底是什麼,韋伯字典給了答案:hard-hit areas但你有在追蹤國外新聞的話,其實還有個更傳神的字可表達重災區的概念,就是「epicenter」,這字除了是震央的意思,也可比喻成災害最嚴重的地方。權威的CNN新聞標題給了最佳的例子:



你被中文邏輯影響了嗎?

話說回來,為什麼譯者會把重災區譯成完全相反的意思,這不是蠻誇張的嗎?說直白的,原因就是大腦潛意識被中文的思考習慣給侵略了。顯然,譯者是想把重災區譯成「被重重打擊的地區」。接著譯者就照中文的語順譯出來:重就是hard(形容詞),重重地就是加個「ly」變成副詞hardly(但 hardly 的意思根本不是這樣),然後被打擊就是hit(被動態)。這樣拼起來就變成hardly hit。的確靠中文的邏輯會產生這樣的結果,但結果卻是個反效果。但可别誤會,的確有 hardly-hit 這個詞。這個網站比較了hard-hithardly-hit的差異:


翻譯時千萬要小心別被這種潜意識的「病毒」給侵蝕了。

關燈
開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