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譯者自創單字前若沒有查證字典的習慣,若只是憑自己的想像就能隨意用字,恐怕只會換來母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,腦海一大片問號或三條線的窘境。
不自然的英文
看到一段中文寫道「在全球生產車輛數皆下滑的2019 年,非洲地區卻有著0.3%的微幅或長、獨立國協國家仍有1.4%成長值得大家關注。」有個譯者把它英譯成:
Although the global car production was down in 2019, Africa, on the contrary, still appeared a slight 0.3% growth and CIS countries appeared a worthnoting 1.4% growth in the same year.
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新字
先不用去評論為何譯者不按照中文的句子結構去英譯,或者為何會選擇用Although(雖然…但是)這個句型來開頭。其實這屬於譯者透過原文的上下文自由發揮譯文的彈性。
至於我標底線的appeared這個用法在這個句子裡是明顯的誤用,因為一言難盡,所以暫時先擱著這潘朵拉的盒子不提。其實有查字典就會知道問題在哪。
但其中有個問題就必須點出來,就是 worthnoting這個字。想說怎麼可能突然冒出這種新字,結果查了牛津劍橋等等大牌字典都找不到它,這下才驗明正身。證實它就是譯者自己想像出來的。
救救怪英文
但譯者是用什麼邏輯創了這個字?想了一會才知道譯者是把「it is worth noting that +子句」這句型當中的worth noting 兩個字合體成一個字了(也就是恣意把畫底線處中間的空格抽掉),譯者還把這原本分開的合體字變成一個形容詞來使用,但他忘了 worth後面本來就能接很多不同的動詞,接 noting 的話就是意指「值得注意」,接stating或saying 就是意指「值得述說」,接achieving就是指某件事「值得去達成」。照這樣的邏輯,難不成譯者就能隨意自創出worthstating, worthachieving, worthgoing, worthcomparing, worthcompensating 這樣的越拉越長的連體嬰嗎?
追根究柢,其實我們能看出譯者在自創單字前完全沒有查證字典的習慣。如果只是憑自己的想像就能隨意用字,恐怕只會換來母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,腦海一大片問號或三條線的窘境。老實說,一段文字中出現這種不自然的用法是很干擾大腦閱讀的。這種狀況出現一次還好,如果大量出現的話,讀者會失去閱讀的耐性,整篇譯文會失去它的價值。
順道一提,我還特地問了google大神,到底還有誰在用worthnoting 這個字。結果搜尋出來大都是”Pratiyogita Darpan”這本印度當地刊物,或是東埔寨等等非美國地區的人在用,且搜尋出來的筆數也不多。 總歸一句,請務必要有查證字典的習慣喔!

想把英語或日語說得更道地嗎?關鍵是你的「語感力」。很少人能詳盡解釋單字與句子背後的語感,那種老外特有的「神邏輯」。沒那套邏輯,就會講出自以為懂但老外一頭霧水的外文,導致誤會爭執,這在職場商談溝通上很危險。 我是譯難忘,是外文新聞工作者,透過審稿、翻譯、客戶會談採訪、海外參展,接觸過各種天馬行空的英日文。我的特色是用淺顯文字,把外國人說話邏輯講給你懂,邀你跟我一起雕琢你的語感力。外語不求人,手把手教你自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