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收到作者投稿,發現這稿子文不對題,很奇怪。 寫信問他,他說搞混了,把投稿給別家雜誌的原稿寄到我這來。 (這有點不專業餒,作者先生….) 他是這樣解釋的:
“Sorry for the confusion. I sent the wrong article. They had similar names. I got mixed up to send you the wrong article.
👉
抱歉造成了困擾,我寄錯文章了,這兩篇文章的標題很相近。我搞混了才寄錯文章給你。
他的失手可以體諒, 我反倒是注意到粗體字的片語: “get mixed up” 。“mix”應該很多人都知道是「混雜在一起」或「混音」的意思。 “up”這個介係詞的語感有點難解釋, 如果你會日文的話,有點像「やってしまった(噢…不小心做了…完蛋了)」。 “up”在這裡有一種已經做完了且無法挽回的感覺。 所以例如「我把事情搞砸了」的英文就是 “I fucked up.”。 「我搞混了」就是 “I mixed up”或 “I got mixed up”. 「我把A和B搞混了」是 “I mixed up A with B.”

想把英語或日語說得更道地嗎?關鍵是你的「語感力」。很少人能詳盡解釋單字與句子背後的語感,那種老外特有的「神邏輯」。沒那套邏輯,就會講出自以為懂但老外一頭霧水的外文,導致誤會爭執,這在職場商談溝通上很危險。 我是譯難忘,是外文新聞工作者,透過審稿、翻譯、客戶會談採訪、海外參展,接觸過各種天馬行空的英日文。我的特色是用淺顯文字,把外國人說話邏輯講給你懂,邀你跟我一起雕琢你的語感力。外語不求人,手把手教你自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