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肺活量異於常人的行走CD席琳狄翁之前有一首名曲「為愛冒險(Taking Chances)」, 副歌的歌詞說:
What do you say to taking chances?
👉
“ “是把握機會冒險。 “What do you say…”表面上說「你會說什麼?」, 實際上在說:「你覺得怎麼樣?」,是在問對方的意見。 例如:
I’m going to publish my app on Google Play. What do you say?
👉
我要把我的app公開發佈到Google Play平台,你覺得怎麼樣?OK嗎?
有人可能會疑惑,為什麼 “What do you say to” 的後面是接動名詞(taking),而不是原形動詞(take)?因為這裡的to是一個介係詞,相當於中文的「對於…」的意思。 中文說「對於這事件你有何看法」、「對於他的放縱,你有何處置」, 其中的『事件』和『他的放縱』,就是個名詞的概念,而不是一個動詞。
動名詞的構造是把動詞加上”ing”,說白了就是把動詞給名詞化。 因為前述的to後面只能接名詞,所以才需要把動詞take給名詞化,變成動名詞的taking。 在英文邏輯中,動名詞好比手機充電器的”轉接頭”。透過ing來”轉接”一下,就能把take變成名詞然後接在介係詞to後面。 所以”taking chances”並不是指冒險這個「動作 (動詞,take chance)」,而是冒險這一件「事情 (名詞,taking chances)」。
“What do you say to taking chances?”的意思是,你對(to)冒險「這件事」(taking chances),你會說什麼(What do you say),你覺得怎麼樣?再換句話說,其實是在問:「要不要來冒個險,嘗試新的機會?」
好了,有人會說,那改成”What do you say to take chances?”是會怎樣啦?當然會怎樣!因為意思完全不一樣。 to take可以看成是 in order to take的縮寫, in order to是「為了…(某目的)」的意思。 所以整句話就會變成「為了冒險,你會講什麼?」。
「要不要來冒險嘗試看看?(你
的 ?)」和「你 會 ?」, 這兩句意思不是天差地別嗎?所以要很小心一個細節沒搞清楚, 講出來的話就會讓外國人一直搔頭,想說這是在哪壺不開提哪壺。
想把英語或日語說得更道地嗎?關鍵是你的「語感力」。很少人能詳盡解釋單字與句子背後的語感,那種老外特有的「神邏輯」。沒那套邏輯,就會講出自以為懂但老外一頭霧水的外文,導致誤會爭執,這在職場商談溝通上很危險。 我是譯難忘,是外文新聞工作者,透過審稿、翻譯、客戶會談採訪、海外參展,接觸過各種天馬行空的英日文。我的特色是用淺顯文字,把外國人說話邏輯講給你懂,邀你跟我一起雕琢你的語感力。外語不求人,手把手教你自學!